私有网络(VPC)与基础网络(经典网络)有什么区别

1.什么是专有网络

VPC(Cloud)是公有云上自定义的逻辑隔离的网络空间。 它类似于用户在数据中心运行的传统网络。 VPC中托管的是用户在私有云上的服务资源,如云主机、负载均衡、云数据库等。用户可以自定义网段划分、IP地址和路由策略等,实现多种功能。通过安全组和网络ACL进行层层安全保护。 同时,还可以通过VPN或专线连接VPC和用户的数据中心,灵活部署混合云。

2.VPC与经典网络的区别

经典网络:公有云上的所有用户共享公网资源池,用户之间不存在逻辑隔离。 用户的内网IP由系统统一分配,同一内网IP不能分配给不同的用户。

VPC:是在公有云上为用户建立逻辑隔离的虚拟网络空间。 在VPC中,用户可以自由定义网段划分、IP地址和路由策略,安全可以提供网络ACL和安全组访问控制。 因此,VPC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安全性。

3. 各种VPC对比

目前VPC也是各大云厂商都在推的网络解决方案。 AWS、阿里云、腾讯云等官网都有对VPC的详细介绍:

总体来说,AWS和腾讯云得分最高,并且可以支持弹性网卡、VPN服务、网络ACL等多种服务,大大降低了用户使用VPC的技术门槛,让复杂的VPC配置变得更加简单。 简单、安全、灵活。

同时,根据腾讯云官网的描述,腾讯云还支持外网IP透传、子网广播组播、专线NAT功能。 这些是目前公有云市场上的独家服务。

4、经典网络用户如何平滑迁移

上面已经用大量篇幅介绍了VPC的优势,那么对于经典网络中已经拥有很多云主机的客户来说,如何实现经典网络与VPC之间的平滑迁移呢?

AWS()和腾讯云(基础网络互通)都提供了平滑过渡的解决方案,可以将经典网络中的云服务器关联到指定的VPC,从而使经典网络中的云服务器可以与云服务器、数据库等云进行通信。 VPC 通信中的服务。

5. VLAN、VxLan、VPC

事实上,这在公有云中是一个非常无奈的选择。 当时的技术原本是一种先进的网络,即多租户物理隔离,但物理隔离的方式是使用VLAN。 要知道VLAN数量只有4094个(0和4095是预留的),真正能为用户预留的也就一两千个,而且公有云的很多用户只订购一台机器。 如果真的给每个用户提供一个隔离的网络,每分钟VLAN都不够用。 最后,商家想出的办法是,将50个虚拟机放在一个VLAN中,一个人订购的所有虚拟机都在一个VLAN中,但多个用户可能会放在同一个VLAN中。

而且遗憾的是没有安全组隔离...(当时也提供了VPC,VPC是单个用户的独立VLAN)

事实上,安全组的技术并不安全。 它只是通过在网桥上添加过滤来实现三层隔离,但实际上,每个虚拟机的第二层仍然是互通的,也就是说,每个虚拟机都可以互相响应ARP,也就是说,如果人故意将别人的IP分配给自己的虚拟机,即使无法接收三层流量,也完全有可能干扰别人虚拟机的使用。 添加一些详细的ARP过滤规则可能会有所改善,但只要物理上不完全隔离,其实还是存在隐患的。

这个时代,VXLAN隔离技术其实已经相当成熟了。 以前的VLAN数量没有问题,而且隔离的成本其实很低。 如果与SDN技术结合,管理也非常灵活。 我认为所有公有云提供商都应该考虑将架构完全迁移到SDN上,放弃之前的经典架构。 SDN架构下,VPC和非VPC的成本是完全一样的。 既然说到SDN,最后推一波开源控制器。

以下文字引自云舒:

目前的VPC一般是基于VXLAN实现的。 VLAN的VLAN ID字段只有12位,最多支持4094个VLAN。 这对于大量租户来说肯定是不够的。 VXLAN扩展至24位,可支持1600万个VPC区域。 ,基本够了。 VXLAN将原始消息封装成UDP报文,可以方便地跨三层网络传输二层内容vpc网络,并允许用户建立跨区域的VPC。 而且,VXLAN屏蔽了内部VM的MAC地址等信息,由VTEP处理,让交换机能够专注于物理机,减轻压力。

对我来说vpc网络,我最喜欢的是VTEP可以形成一条链。 其实现在VXLAN和SDN是不能分开的,至少我是不能分开的。 也许可以根据协议来控制 VTEP 的行为。

在阿里期间,我一直对现有的碎片化安全厂商和产品感到担忧。 2011年左右,我在owasp谈过我的安全产品虚拟化想法,将不同厂商的硬件盒子抽象成统一的VM。 功能是不同的图像,然后基于SDN或VXLAN的能力,以软件的方式定义网络结构,将扁平的VM变成三维结构。 这样,用户可以画出自己的网络拓扑图,在相应的地方选择相应的产品,可能是安全的,也可能是负载均衡的,然后选择供应商,点击生成,整个网络就生成了。 这可能是云计算安全的最终结局,但不知道还要多少年才能发展起来。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註↑↑↑

版权声明:
作者:投稿用户
链接:https://www.xdwlyx.cn/1017.html
来源:网络营销圈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