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弹出无法关闭,“霸屏广告”是如何钻进手机的?
据新华社上海9月15日电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互联网弹出信息推送服务管理规定》 》(以下简称《条例》)。 将于9月30日起施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规定》旨在加强弹出信息推送服务规范管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网络信息安全。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健康有效的互联网信息服务。 顺序发展。
近年来,“屏幕广告”已成为我国网络安全重点治理对象之一。 目前,有用户反映手机反复弹出广告,既无法关闭又找不到来源,严重影响使用。 “霸屏广告”是如何走进手机的? 实现长效治理有何难点? 有关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提高治理效率? 新华社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手机“屏广告”涉嫌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犯罪
江西用户谢先生告诉记者,近期,他的手机频繁弹出屏幕广告,内容为“下载某电子商务应用软件”。 情况好像是感染了病毒,严重影响使用。
“为了找到源头,我尝试删除所有可疑软件,但没有成功。” 最终,谢先生通过维护人员找到了“拜英广告”的来源:一个叫“文件管理”,另一个叫“应用管理软件”。维护人员告诉他,这两款看似正常的应用软件实际上是伪装的“流氓”软件。 “ 软件。
其他用户遇到了更严重的问题。 上海用户吴先生的手机突然开始自动播放广告,而且无法关机。 重新启动杀毒软件后,广告的频率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吴先生送手机送修时,被告知手机信息系统被劫持,于是他前往上海市闵行区莘庄派出所报案。
警方发现,不法分子在吴先生手机安装的三款工具应用软件中植入了恶意代码,可用于监控、强制弹窗等。
据办案人员介绍,此类犯罪分子大多从事广告业务。 它们引诱用户下载“埋藏”恶意代码的应用软件,劫持设备系统,增加广告量,以获取非法利益。 “相关行为已涉嫌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
目前,涉案犯罪嫌疑人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一串恶意代码“袭击”约4万部手机
“霸王广告”的问题类似于“牛皮癣”的反复发作,这与其治疗的难度有关。
从技术手段上来说,“埋藏”的恶意代码具有高度隐蔽性。 记者了解到,“屏幕广告”的侵扰往往是在安装了一些天气查询、系统清理、铃声、文件管理等不明软件后出现的。
上海市公安局闵行分局莘庄派出所办案大队大队长钱宁告诉记者,不法分子往往先制作一款下载需求量较高的应用软件作为“诱饵”,在其中“埋藏”恶意代码。它。
为了增强迷惑性,不法分子还为恶意代码设置了‘潜伏期’,下载安装一段时间后,就会激活弹屏功能。此外,不法分子还会设置图标隐藏并对非法应用程序进行隐藏功能,使用户无法找到弹出广告的来源。” 钱宁表示,相关操作非常混乱,普通用户很难及时发现。
据统计,上述案件的非法软件被安装在超过20万台设备上,约4万台设备被迫在弹窗中播放广告。
上海多家手机维修公司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因“屏幕广告”侵权而将手机送修的用户相当多,而且其中大部分是老年用户。
警方技术人员表示,犯罪分子为非法软件设计了大数据分析功能。 他们发现,中老年用户对广告的容忍度较高,他们倾向于在手机上采取最频繁的广告推送策略,从而加剧入侵程度。 “老年用户对网络安全的警惕性较低,同时维权意识和能力也比较薄弱,更容易受到侵权。”
此外,据警方调查,不法分子经常花钱在一些高流量的网络平台投放广告,利用平台监管漏洞传播“埋藏”恶意代码的非法应用软件。
监管部门探索加大力度管控手机“霸屏广告”源头
专家表示快手广告投放平台,《规定》划出了更加清晰的监管红线: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扰或影响用户关闭弹窗; 弹窗推送广告信息的,应具有可识别性,并明确标明“广告”和关闭标志,保证弹窗广告可一键关闭。
此外,为了提出更有力的处罚措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还明确了各主体的责任在广告活动中。 划分更清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和信息化法治战略与管理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赵景武表示,《征求意见稿》的思路是进一步明确:对于“屏蔽屏幕广告”和其他非法弹出广告“一键无法关闭”的广告主要承担法律责任; 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对欺骗、误导用户点击广告的,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征求意见稿》还明确,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平台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范和制止虚假违法广告,完善对广告促销违法犯罪活动以及植入恶意代码或恶意行为的发现和处置。在广告服务中插入非法广告。 信息技术措施。 互联网平台经营者明知或者应当知道互联网广告活动违法而未制止的快手广告投放平台,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警方提醒,用户应选择正规应用商店或官方渠道下载应用软件,不要轻易点击不熟悉的链接或扫描二维码。 如发现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应及时联系监管部门或警方。
孙林志编辑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