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想学知乎、微信公号,还是今日头条?
当张小龙将微信定位为一个工具而不是一个平台时,百度百科这个工具正在努力成为一个平台。
百家号之后,百度百科也开始凸显创作者的角色。
9月28日,百度内容开放平台百家号上线两个月后,宣布百亿内容创作扶持计划。 腾讯推出谷粒计划,阿里巴巴集团UC推出订阅号。
百度似乎在宣告进军内容生态建设的决心。 百科无疑被选为这个重要项目的成员。
百度搜索的危机
今年,百度百科先后推出了秒到和他说两款内容产品,并称将是一个开放的视频知识共享平台。 他们采用PGC+UGC模式。 只要短视频符合百度百科的内容规则,就会第一时间上线供网友阅读; 同时与小世界、UFO、百思布杰等视频PGC制作机构达成合作。 解读各种流行术语。
昨天(12月29日),百度百科宣布2017年将采用搜索+Feed双驱动模式,这意味着百科中的内容将被推荐到手机端百度Feed、百家号,甚至智能硬件嘟米; 还通过优化百度搜索结果,将“二次了解”和“TA说”的内容直接输出到阿拉丁卡上。 也就是说,百度将想尽一切办法为“优质内容”引流。
除了导流之外,2017年百科还将加大对创作者的支持力度,具体方式包括:作品签名; 添加作者收藏页面; 定制百科词条,打造自媒体、机构百科官网; 与百科联合运营品牌栏目。 同时,百科还将尝试内容产品商业化,通过打赏、付费内容、共享广告、经纪服务等多种变现方式分享知识经济红利。 原创版权内容。
导流+扶持计划+奖励,这不就是微信、头条、知乎、甚至微博的做法吗? 你为什么想参与其中?
其实百度很早之前就在搜索页面加入了信息流,并且已经开始切入内容,但它可能还没有想到要打造一个平台,很可能只是为了增加用户粘性的尝试。 作为百度搜索的工具产品,用户在自己的页面停留的时间很短,基本上就是所谓的“用完就走”。 在移动搜索首页增加信息流无疑有助于增加用户的使用时间。
虽然这条新闻流推荐的各种“接地气”的新闻堪比今日头条首页,知乎网友甚至专门开题喷这条新闻流。 然而,人性的低下总会受到这种适应人性的推荐引擎的启发。 今年第三季度,这个信息流的流量在三个月内增长了20倍(当然,基数可能很小……)。
后来,百度推出百家号后,百度号的推荐内容也被加入到信息流中今日头条微头条,引导内容创作者; 进入新闻流推荐。 这也意味着百度搜索已经开始将更多的流量保留在百度自己的系统内,而不是简单地将流量引流到其他网站。
在PC时代,百度搜索几乎可以搜索所有网页的信息。 人们使用百度可能有两个原因:了解(获取信息)和完成(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前者是寻求知识,后者是寻找工具。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装在APP里今日头条微头条,就像信息孤岛,百度往往没有办法搜索到里面的信息。 在寻找工具方面,过去工具网站还可以通过百度搜索,但如今随着垂直领域应用程序越来越多的出现,用户可以直接在应用商店找到自己需要的应用程序; 从信息获取的角度来看,相反,聚合大量内容的微信公众平台、今日头条甚至知乎已经危及了百度的搜索业务。
现在,一些用户在查找信息时,已经开始直接在微信或今日头条中进行搜索,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微信已经是一个搜索工具了。
除非微信提供接口,否则百度无法搜索微信中的内容,但微信可以做自己的搜索功能(目前使用搜狗的技术)。 未来,随着APP中产生的内容越来越多,百度可以搜索到的东西的比例将会缩小,用户使用百度的频率也会降低。 它可能不是另一个击败百度的搜索工具(更何况搜狗已经加入了微信)。
所以你看,也许在不知不觉中,当年不会搜索的马化腾就这样救了国家。
为什么选择百度百科?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百度的内容生态建设方法。 除了上述智能推荐+内容支持之外,百度还会采取一些措施来增加活跃度,比如推荐擅长品类的高PV条目来引导作者创作; 评分和个性化推荐有助于优质内容脱颖而出; 添加用户交互功能,如点赞、评论、关注等,实时获取用户反馈,帮助作者留住粉丝……
除了这些做法与上面提到的微信、今日头条、微博等平台非常相似之外,百科的词条创作邀请系统和评分系统以及知识共享平台也与知乎有些相似。
百度并不是没有推出过类似的产品。 既然要切入内容生态,为何不利用百度原来的目标百度新闻和百度知道呢?
原因似乎很简单。 为了吸引作者,两者的流量(或活跃度)太低了。 根据易观智库的数据,百度新闻并未跻身资讯类产品前五名。
至于百度,你现在能在上面找到的答案可能只有几年前才能找到。 想要炫耀渊博知识的精英们大概都去了知乎,知乎最初采用的是邀请制,最初KOL的存在营造了一种认真回答的氛围(虽然有些问题也有“百度知乎”),使得社区的回答成为可能。更专业,用户形成品牌认知; 而精选答案则采用点赞+编辑推荐的形式,凸显作者个性,引发持续讨论。 与知乎相比,百度知道的优质答案较少,用户质量也更加参差不齐,采用奖励答案的形式。 无论如何,你必须选择一个答案。 如果你不选择系统,它会默认帮你选择一个。 无法激活用户。
百科全书似乎是一个相当神奇的存在。
知乎上经常可以找到对热点事件的评论。 事实上,热点在维基百科上得到了及时的反映,甚至参与其中。 (还记得清华理工男怒改百度百科PX词条事件吗?)
在无数次未知的轰炸新闻中,百度百科的词条可以以比门户网站更快的速度更新。 比如:林宥嘉微博求婚、孙杨夺冠、王宝强离婚声明等。
你看,这个时候,你听到一个热门话题,去百度搜索,你还需要看媒体吗? 看一下百度百科就够了。 这样的响应速度让百度公关人员感到自豪,并借此机会为自己进行公关。
你可能认为这是百科全书编辑每天孜孜不倦地看热点更新,但根据百度的说法,这是网友的杰作,百度只负责审核。
我们的审核策略是基于百度大数据技术的支持。 百科的评论系统与百度的搜索数据相连。 对于大数据挖掘出来的热门词条,系统会自动优先审核,符合百科编辑规范的版本可以直接通过。 也就是说,作品的受欢迎程度越高,审核通过的速度就越快。
不得不说,他能挖贪官,能编笑话,还能当重要的新闻记者。 网友可以。
不过,百度能否抢占内容生态,取决于这届网民的实力。
共有 0 条评论